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计划

关于神农架林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草案)的报告

索 引 号:011500713/2024-21206 主题分类:经济体制改革;宏观经济 发布机构:神农架林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文日期:2024年05月17日 09:35:38 名  称:关于神农架林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草案)的报告 文  号: 效力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24年05月17日 09:35:38


一、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3年,我们紧扣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目标定位,把稳增长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强信心、稳增长、防风险、推改革、惠民生,全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呈现总体稳定的增长态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预计,下同)37.84亿元,增长6.5%。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8亿元,增长1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1%。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9.5%。重点景区接待游客438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18.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8%35%。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5%8.3%。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定目标范围内。

(一)以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管理为核心,推动高水平保护。

1.不断深化自然遗产地保护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神农架林区自然生态保护和统筹发展规划》,为我区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出台《神农架林区自然生态保护和统筹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神农架国家公园代管区管理办法》。完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现状专家评估。神农架国家公园被国家林草局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授予世界最佳自然保护地称号。建设珍稀植物繁育基地800余亩,实现7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就地保护。选取珙桐、红豆杉等本土珍稀植物,建设珍稀苗木集中展示区。完成大九湖隧道口生态恢复改善和提升工程、三堆河生态环境提升工程。推进香溪河流域(新华段)系统治理工程、大九湖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青天村入选冰川地质文化村。中法合拍纪录片《金丝猴王国》在央视及法国、德国、意大利、匈牙利等多个国家主流电视台播出,获美国野生动物保护电影节最佳剧情片奖。《神农架密码》被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授予年度国产纪录片优秀短片奖。《黄喉貂一家三口的惬意生活》获国家林草局你记忆中的美丽影像活动三等奖。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第四届观鸟大赛、游官门山科普宣教活动。承办湖北省2023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活动。国家级生态乡镇比例达到50%,省级生态乡镇比例达到100%,省级以上生态村创建率达92%

2.不断提升资源管护水平。标准化实施双重项目,实施退化林修复11.14万亩,封山育林6万亩,累计造林138万株。完成荒山绿化223亩、森林抚育2.4万亩,义务植树10万余株。开展小蠹防治打孔注药3.5万株,植保机防治2.5万亩。实施极小种群原生境保护和驯化繁育工程,培育庙台槭1万株、秦岭冷杉30万株。修复完成公路沿线自然形成山体裸露、天窗290亩。建成绿色示范光伏驿站2个、廊道样板线230余公里。投放大鲵等4个品种10.3万尾。野外试种神农香菊5.5万株,新发现巫山巴鲵、岩燕等珍稀物种和鸟类新纪录种。开展乡土名贵树种选育和森林乡镇示范创建,划定17条古树名木保护红线。开展清风行动,严打乱捕滥猎、非法交易活动。加强林长+电网线路长”“电力廊道+防火通道”“双长双通道建设。持续推进小水电站关停、渔政执法亮剑行动。实现关闭矿山固体废物排查完成率100%,无需要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重点地块、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全区PM10PM2.5浓度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优良天数比例提升到99.7%。森林防火、资源管护、森林病虫害实现三无目标。

3.不断增强区域保护能力。六省一市森林防火联防联控会议暨湖北省林业系统森林防火能力提升培训会议在神农架举办,林区经验成为现场观摩亮点。举办泛神农架区域自然生态保护和统筹发展研讨会。GEF大神农架项目入选联合国环境署最优实施案例。建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与宜昌市签订横向流域补偿协议,与十堰市、襄阳市签订跨市界流域联防联治联控协议,与兴山、房县等周边8个县开展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协作。国控、省控流域断面水质达标率100%,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4.不断加大科研和信息化建设建立神农架珍稀、濒危、特有和极小种群等植物种质资源的保育和科研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省科技攻关课题神农架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示范结题验收。国家生态环境部和科学技术部联合授予国家公园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推进森林火灾高风险区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安装高山林火视频监控设备85台、路口探头1553套,出动无人机1200余架次,实现空中巡查+地面人工巡护立体巡护联动。启用智慧林业新平台,开启现代化资源管护新模式,将172名林长和560余名护林员网格落实到山头。全面加强河湖长制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河湖健康档案,实现全区2734.51公顷湿地资源一张图管理。

(二)以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为主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1.旅游主导产业稳步发展。重点旅游景区接待游客人次、实现旅游收入分别较2019年增长28%24%。入境旅游取得新突破,44日迎来2023年首个香港旅行团,527日迎来首批泰国游客。兑现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奖励资金325万元。发放旅游贷4.81亿元。推出冰雪产品、红色旅游、UTSS神农架森林越野跑、民俗风情表演项目、10门研学课程等系列旅游产品。深度融入区域文旅发展布局,出台十条宜荆荆恩神精品旅游线路。金丝猴系列文创产品套装获中国旅游商品大赛银奖,生态观鸟目的地获省文旅创新案例二等奖,星空帐篷营地被评为省十大网红露营线路,体育研学旅行线路被评为省春节假期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木鱼旅游度假区成功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大九湖景区通过4A级景区评审,松柏镇白莲村成功创建湖北省级旅游名村。上榜中国避暑旅游优选地和第十六届中国文旅总评榜(湖北榜)最受欢迎滑雪旅游目的地,跻身中国县域旅游百强,连续7年获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目的地,野人五项连续9年入选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精品线路。发布《神农山居民宿评定规范》,枝子民宿、山居岁月、南溪民宿入选甲级旅游民宿评定。举办线下文旅等宣传推广活动16次,与人民日报、新华社、湖北日报等各类媒体合作开展文旅宣传营销。完成神农坛、天生桥景区停车场提档升级,踪峡景区隧道开工建设,神农架旅游旗舰店、木鱼游客集散中心即将投运。

2.农林特色产业稳步见效推进特色产业种植项目,种植珍稀菌10个品种74万棒、淫羊藿1605亩、天麻16万棒、神农香菊100亩。淫羊藿种植面积全省第一。打造茶叶核心示范基地500亩、马铃薯种肥同播示范基地545亩、高粱新品种示范基地400亩。举办茶旅融合发展大会、520世界蜜蜂日荆楚购神农架酒业第二届封藏节活动。建成木鱼镇、大九湖镇地方特产馆。长坊深山渔村繁育鱼苗200万尾。支持生态酒业技改扩能,红高粱种植面积区内5740亩、区外8795亩。神农架餐饮作品获湖北省楚大厨争霸赛银奖。持续开展农担贷业务,新增支农贷款9700万元。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371家,各类示范社26个,家庭农场158家,市场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强化生态农林产品品牌培育,获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称号。神农百花蜜、神农架洋芋、神农架野板栗、神农架天麻、木鱼绿茶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劲牌神农架生态酒业公司入选第五批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着力推进茶产业发展,出台《关于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神农架有机茶获国内和欧盟双认证,组织茶企参加省首届楚茶论坛3个银奖。举办国际森林康养学术交流大会。申报徐家庄林场、阿尔卡迪亚酒店、梅子民宿、大九湖镇等为全国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试点。

3.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加强一是重大项目有序推进。编制《神农架林区自然生态保护和统筹发展规划》20个重大项目。自然保护地生态修复与提升、森林防灭火体系建设、旅游+产业提质等一批推进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的项目有序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生态综合治理、生态酒业技改扩能、和元康养等重大项目顺利推进。九龙池隧道即将全线贯通,陶家沟水库完成坝体建设。玉泉河流域引水工程龙竹隧道全线贯通。八角庙至茨芥坪绿化、G347坪阡水库大桥、神农架物流园等交通项目加快实施。对接兴发集团、百媒科技、武汉同济医药等30余家企业,签约东部旅游资源综合开发、神农天池景区提档升级等6个项目。二是城市建设有序推进。制定三区三线成果动态调整初步方案,完成7个乡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招投标。大力实施两城一区联合创建,开展10+2专项整治,拆除违法建筑21处,搬离城区废品收购站15家,实现全域垃圾零填埋。建成一批口袋公园、篮球公园。完成棚改签约1755户,安置1003户。保障性租赁住房完成目标任务的112%。加快老城区雨污分流、老旧小区改造、老邮政片区棚户区基础设施配套、美丽街区、燃气老旧管网改造等项目。建成慢城国际酒店并营业。实施龙降坪水厂改造、香溪源水厂改扩建、红花水厂新建等项目。稳步推进木鱼镇整治更新项目,拆除建筑6025平方米,减床位1247张,开放停车位644个。7个乡镇成功申报湖北省擦亮小城镇试点镇项目,大九湖镇、阳日镇被评为全省美丽城镇省级示范乡镇。阳日镇上榜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创建名单。大九湖镇获2023年省级乡村振兴示范乡镇称号。全区10个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全部达到一级A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取得实效,转运垃圾1.05万吨,生活垃圾转运至房县焚烧发电。三是乡村建设有序推进。常态开展防返贫动态监测,安排监测户帮扶资金370万元。实施产业帮扶项目71个,带动农户5580户。开展惠农帮”“832等线上平台农副产品消费帮扶,实现销售5000万元。稳步实施中彩项目、农村危房改造、板桥河流域治理项目。修订《农村建房通用图集》。推进5个省级、13个区级共同缔造试点建设。官封村成功申报乡村环境微改造共建示范项目。朝阳村入选省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典型案例。完成白莲村、红花坪村、龙口村、板桥河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板桥河村、官封村获农村垃圾分类省级示范村。古水村、红花朵村、红花坪村、三堆河村、板桥河村获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称号。

4.优化营商环境稳步推进以控制成本为核心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落实减税降费1.71亿元。设立一业一证窗口,对25个行业发放149个行业综合许可证。182家企业、879家个体户通过地址承诺制实现市场准入。办理留抵退税5876万元,为1916户小微企业办理六税两费减免216万元。引导担保机构减费让利,担保费率由原1.5%降至总体不超过1%政采贷业务惠及融资供应商19家,融资金额6410万元,贷款金额3870万元。全区城乡范围160千瓦及以下的小微企业报装实现零投资。执行阶段性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共140万元,惠及企业440户。提档升级20个电子商务服务站点,依托区级寄递共配中心实现统仓共配。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巩固无证明城市创建成果。成功申报全省营商环境容缺受理和告知承诺政务服务模式等先行区试点。

(三)以提高群众收入为目标,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

1.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城镇新增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136%165%239%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信息录入3.38万人。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四类特殊人群100%参保、100%代缴。发放低保金、特困供养金2426万元。拖欠农民工工资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100%。全国第五次经济普查推进有序,省级食品安全县创建通过验收,农村寄递物流村级服务网点实现全覆盖。资助困难学生2753人次521万元,办理助学贷款530万元。为2933名残疾人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131.16万元。向困难群体发放价格临时补贴1.41万人次33.87万元。全区粮食生产8万亩,生猪存栏4.22万头,蔬菜在田面积1.4万亩,水产品产量29.5吨。建立2家省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生猪、水产、蔬菜等菜篮子产能稳定、供应充足。

2.公共服务供给进一步优化。一是加强教育配套建设。完成实验初级中学风雨操场和校舍升级改造、木鱼幼儿园、松柏狮象坪幼儿园、板桥小学及幼儿园、东溪小学、50套教师周转房等建设项目。实验初中教联体获批省级第二批100个试点成员。建立实验小学、实验初中2个省级教联体,首例湖北名师工作室落户神农架。二是加强医疗供给建设。完成人民医院住院楼建设和中医医院能力提升项目,并投入使用。实现湖北省医疗服务智能监管平台全覆盖。深入推进医共体建设,努力打造一院两区三是加快公共事业建设。成立神农架文化旅游发展研究院。持续办好系列文化惠民和体育健身活动。强化专业化物业小区管理,成立神农架林区物业行业工会联合会。联合成立襄十随神文化馆联盟、群众文化联盟,选派特色节目参加区域内节庆活动。加强全区38规范服务管理,图书馆、群艺馆、博物馆、体育馆免费低收费开放接待27.8万人次。大九湖镇入选湖北省非遗+旅游优秀案例。

3.社会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一是拓展网格化服务管理。深入开展八五普法。全面推动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常态化制度化。全面加强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规范农村宅基地管理。二是加强社会风险防控。持续落实三级联调、四网联防”“枫桥经验。各类群体矛盾得到妥善处置和化解,金融风险、政府债务风险有效防控。阳日派出所入选全省政法系统新时代枫桥式工作法先进典型。三是狠抓安全维稳管控。深入开展雷火2023专项行动,刑事案件下降11.5%、电信网络诈骗下降34%。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82起,解决群众合法诉求707批次1467人次,受理率、按期办结率、群众满意率均为100%。公众一感一度一率一评价测评全省前列。成功申报5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持续深化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新建地灾隐患监测站点16处,纳入省监测网络点位121处。全面加强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两客一危等安全风险源头防范和应急管理,重大事故整改率92.2%,未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

4.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推进深化国企改革,国投集团、神旅集团、林投集团稳步运营,经营效益得到提升。持续推进省级创新县建设,成功入选湖北省第二批创新型县名单。完成交通综合执法改革。实现企业退休职工一件事一事联办。开展招投标领域评定分离改革,以评定分离方式完成招标项目5个。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发放贷款6242.27亿元。深化科创贷改革,发放贷款400万元惠及2家企业。实施发票电子化改革,全区2124户纳税人纳入数电发票改革范围。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市场主体抽查结果全部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公示,初步形成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信用惩戒机制。

总体来看,全区经济运行呈现开局良好、稳中有进的态势。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重点项目推进缓慢、优质项目储备不足,生态产业体系与旅游发展融合不够,旅游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善等短板。我们将持续高度关注,保持战略定力,研究务实措施,积极应对解决。

二、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预期目标及对策措施

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及林区党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坚决扛起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政治责任,紧紧围绕保护自然生态和提高群众收入两大任务,以《规划》落实为抓手,统筹保护、发展、富民,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区内区外协调联动发展,统筹产业提质和增量,以实实在在成效,推动新时代神农架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为湖北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贡献神农架力量。

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0%,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0%,重点景区接待游客503.7万人次、实现旅游直接收入20.76亿元,分别增长15.0%15.0%。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5%8.0%,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下达指标范围内,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落实自然生态保护和统筹发展规划,聚力实施生态保护提升行动。

1.深化保护与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健全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与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规范遗产资源、地质资源、生物资源管理,落实分区、分级、分类管理,严格控制游客数量和旅游活动区域范围。健全世界自然遗产管理机构,优化共管机制。启动神农架世界自然遗产地勘界立标。完成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第二次十年评估,做好世界地质公园再评估迎检。常态与姊妹公园开展交流互访,推动GEF项目保护成果示范推广。办好神农架国际生物多样性论坛、自然遗产日、全国生态日等主题日宣传活动。着力解决神农架自然遗产地范围内生态环境问题,推进大九湖、神农顶区域和公路沿线生态修复、下谷乡尤家垭采石场生态移民安置点生态修复、神农架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科普广场景观绿化、大九湖国际重要湿地植被修复工程、大气本底站通量观测系统等项目。优化遗产地保护管理社区参与机制,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社区绿色可持续发展。

2.深化自然生态保护体系。围绕《神农架林区自然生态保护和统筹发展规划》,守护好生物多样性安全、森林防火安全、生态安全、水安全、水环境安全、游客容量安全六类安全底线,落实好自然保护地三类五档分级分区分类保护,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化有效路径。森林覆盖率保持在91.1%以上,活立木储蓄增长2%以上。开展神农架国家公园本底资源综合调查、玉泉河特有鱼类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水生生物资源监测调查,对川金丝猴、大鲵等13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物种实行清单化管理。展播《华中屋脊万类家园》、神农架世界自然遗产等科教宣传片。加快推进双重二期项目,封山育林23万亩、退化林修复10.6万亩、栽植苗木109万株。全面启动国储林建设项目,新增造林6300亩、林改培3600亩、林下经济样板地1000亩。持续开展林业科技下乡、林业科技惠农,建设1万亩林特基地提质增效工程。实施森林防火能力提升项目,建设森林防火应急道路688公里、生物隔离带277公里。实施全国英雄林建设项目,建设红花朵林场全国林业英雄林基地。改扩建大龙潭金丝猴研究中心护林站和大九湖生态定位站。发挥自然遗产地科普宣教功能,改造升级官门山、小龙潭、大九湖等科普科教基地,建成生物多样性展示中心和国家公园科普展示中心。持续推进生态惠民保险,严格落实生态惠民政策。

3.深化生态安全管理能力。深入开展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全面推进宋洛河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程,加强大九湖泥炭藓种苗、老君山珍稀苗木等基地建设管理。深化林长+河湖长+警长协作机制,推动巡护监测员、生态管护员、自然生态安全信息员深度融合,提高资源管护水平,确保连续44年无较大森林火灾、虫灾和林业四乱问题三无目标。开展青杨河流域综合治理试点。推进陶家沟水库、香溪河流域(新华段)治理项目、玉泉河流域引水工程、鱼头河库区长岭沟整治、苦水河流域治理项目。保护景区道路沿线瀑布、流水溪,打造旅游公路沿线水体景观。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确保断面水质、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空气优良天数比例100%

(二)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体系,聚力实施旅游发展提质行动。

1.聚势做强生态旅游主导产业发展以世界自然遗产价值展示为主的自然科普游、以休闲度假为主的森林康养游、以冰雪运动为主的特色户外游。创建神农部落3A级旅游景区、古水3A级旅游景区、大九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发展旅游+研学+户外体育+康养+民俗+特色美食等消费项目。开发滑雪+赏雪+温泉+民宿等冬季组合产品。研发观鸟APP,建设5个观鸟村。改造官门山博物馆群,打造研学植物园。争创10个中小学生研学实验教育基地、营地,打造1个国家级研学旅游目的地。重启野考探秘,系统解读《黑暗传》,推出神农架文化传说演出1个、短视频5个以上。加快实施松柏镇、木鱼镇、大九湖镇夜市一条街,继续提升《秘境神农架》、茶园坡和《盐道往事》外景演出,培育夜间经济、森林酒吧、观星等旅游新业态。加强旅游+”“+旅游神农架区域公共品牌建设。打造神农尚礼品牌旗舰店,实现高铁四站旅游产品展销全覆盖。提档升级大九湖、官门山、神农坛等老景区文化内涵和服务配套。启动红坪环天燕开发、太和山景区和宋洛探险公园开发。推进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示范基地建设。深化与湖北文旅集团、兴发集团等企业合作,加快踪峡、吉象谷、太阳山、富氧康旅综合体项目。建设民宿集群2处。东北部新增床位1600张。聚焦区内主干道公路沿线景观打造,推出神农天路户外旅游自驾线路。举办华夏凉都神农架,康养消暑神仙居专场推介。持续举办森林越野跑、大九湖越野跑、雪季大众滑雪赛等系列品牌赛事活动。持续强化神农架主题形象宣传推介,打造抖音、快手等新媒体矩阵,促进旅游宣传营销成果转化落地。

2.聚势配套发展农林特色产业推动旅游+供应链体系建设,优化农林产业布局。促进农业市场主体提质增量,申创1家全国重点龙头企业,5家区级示范合作社。推进神农百花蜜溯源体系、长坊深山渔村、朝阳红高粱专业村、青天袍茶叶专业村建设。改良茶园1.6万亩,申创茶产业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鼓励和引导经营主体开展两品一标创建,培养3个林下产业示范基地。实施农产品加工及冷链建设项目、木瓜园茶叶专业合作社和乡村农林产品加工项目。坚持实施天麻、珍稀菌林下特色产业单品突破,推动特色种植产业良性健康发展。推广种植天麻50万棒,建设十大楚药道地药园示范基地。淫羊藿种植基地面积2500亩,建设省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推动珍稀菌全产业链生产,培育金耳、灵芝、猴头菇等品种100万棒。扩大五黑鸡养殖规模,年出栏3.5万羽。编制神农架道地食材地图,培育药膳、药酒等特色产品,擦亮神农药膳餐饮品牌。举办神农架首届森林康养论坛。推进和元康养、徐家庄森林康养基地等康养项目建设。持续深化与华农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快推动农林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3.聚势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产业。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以控制成本为核心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切实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做实一个窗口,整治体外循环”“隐形审批,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积极推进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先行试点。持续提升神农云容量与服务能力,提档升级互联网+ 监管”“鄂汇办·旗舰店等平台。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中心,紧扣要素流动各个环节,提升鄂汇办事项比例、电子证照互通互认数量、政务部门审批效能,降低运行管理成本。

(三)加快补齐发展短板弱项,聚力实施城乡品质提能行动。

1.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围绕《神农架自然生态保护和统筹发展规划》20项重大项目抓谋划、抓发展。以省级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流域综合治理统筹四化同步发展等为重要切入点,围绕木鱼镇整治更新、青杨河流域治理、旅游产业提升、市政基础建设等重点工作,谋划争取中央和省预算内、国债、专项债等资金。开工建设房五高速、木鱼镇整治更新、松柏龙沟污水处理厂迁建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推进生态酒业技改扩能、神农架文体中心、宋洛河流域生态价值实现、和元康养、慢城中心花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努力确保板桥河流域治理、古水河片区乡村振兴、生态搬迁、灾后恢复重建等一批在建项目完工并投入使用。加快优化交通布局,完成松柏至宋洛公路、坪阡水库大桥、神农架物流园项目,推进麂板线提档升级、阳观线公路服务区、官封至鹰子岩公路、网约车平台等项目。开展全产业链招商、精准招商,引进亿元以上项目5个、引资总额30亿元以上。持续深化批供合一,新增建设用地指标600亩。深化投资项目绩效改革,用好覆盖项目前期、建设、结算、运营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省投资项目绩效综合评价平台,着力解决投资总量失控、结构失衡、重复建设等突出问题,突出投资的有效性。推动投资项目全部纳入三库管理,深入开展总量结构、项目选址、财力论证,加强和改进项目结算、决算管理,推动项目按时开工、竣工、结算、决算,开展项目、行业、综合绩效三评,紧抓有效投资落地。

2.加快推进城镇更新。调整完善林区国土空间规划,严格落实三区三线底线约束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要求,规范全区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深化两城一区联合创建,巩固提升人居环境综合治理成果,编制松柏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率先开展城市公共基础二维码编码赋码管理工作试点。持续推进口袋公园、城市绿道建设。完成棚户区改造安置任务。完成城市雨污分流项目。加快实施陶家沟水库、玉泉河流域引水工程、木鱼旅游集散中心、分布式光伏开发、智慧停车场、景观提升工程和美丽街区二期、松柏镇垃圾处理项目、阳日镇桥东片区环境整治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城市信息模型CIM、市政管网提升、建筑拆改、风貌整治等项目年度建设任务。智能化管理松柏城区9380个停车位,完善智慧停车硬件设施。改造升级2座垃圾中转站。安装完成全区6241户管道燃气居民用户三件套。有序推进8个乡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建立城市信息模型平台(CIM)和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构建城市数据资源体系。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县、2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乡镇。开展污水提质增效行动,实现乡镇生活污水管网普及率达90%以上,污水集中收集率达82%以上,污水处理率达77%以上。

3.加快改造农村人居环境。深入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和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抓好返贫动态监测和针对性帮扶。创建5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引导建设木瓜园数字乡村试点,完成长坊村、红举村省级农村集体经济试点建设。加快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安全饮水提质增效、垃圾分类全覆盖、城乡电网改造、数字乡村等基础设施短板建设。打造8个农村集中供水水质提升示范点。着力推进殡葬改革,实施水池垭火化车间、木鱼镇桐木公墓区项目,建立健全区镇村三级公墓区体系。积极对接兴山县,促进垃圾处理设施区域共享。深入推进五清一改,常态开展村庄清洁行动。

(四)着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聚力实施群众收入提高行动

1.聚力带动群众增收。加强农村特色产业供应链建设,完善联农带农利益链接机制,引导农户发展农家乐、特色民宿和家庭农场。搭建乡村合作社产业联盟。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发挥零工驿站作用,吸纳更多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就地就近就业。帮扶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发展农产品直播电商、订单农业等营销新模式,培育一批网红农人,实现网上销售额1亿元以上。加强生态文明、世界自然遗产宣传教育,培育一批研学导师、专业导游,发展培训经济。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参与生态旅游与生态农林产业的职业化程度。

2.聚力保障社会民生。持续做好就业、医疗、教育等社会民生保障。严格落实五险一单征缴措施。完成企业职工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实现全省业务统一经办。重点人群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稳定率分别达100%98%以上。新增就业1000人,城镇失业再就业200人,困难人员就业200人。推进人民医院建设三级医院。创建省级托育示范性机构1家。实施中医药振兴工程,在每个乡镇卫生院设置国医堂并配备中医医师。持续实施紧密型医共体建设、323攻坚行动、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计划。坚持现代化学校建设标准,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加快建设松柏第三幼儿园、红坪中心学校整体迁建。全面推进教联体建设扩面提质,加快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3.聚力兜牢民生底线。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和共有产权住房。强化保障性住房租赁供给。多渠道筹集房源,妥善处置233户棚改二次安置户。大力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完成304866人。建设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提档升级乡镇福利院、日间照料中心。完善低收入群体、三留守人员、残疾人、未成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做好退役军人安置、就业创业和解困帮扶。持续开展戏曲进校园、非遗进社区、送戏下乡、群众体育赛事等活动,巩固省级公共文化示范区成果。加强市场价格监测调控,确保物价稳定和粮食安全保供。

(五)全面加强公共管理能力,聚力实施基层治理提效行动

1.持续加强社会治理能力。加强基层能力建设,巩固推广阳日派出所新时代枫桥式工作法经验。深入开展八五普法,深化平安神农架建设,加快创建平安乡镇、平安村、平安校园、平安医院、平安景区。快侦快破民生小案,筑牢公共安全坚实防线,刑事案件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逐年下降深化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加快构建政府、社会、村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

2.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深度融入襄阳都市圈区域发展布局。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增强市场主体获得感。持续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招投标领域评定分离改革、发票电子化改革。申创第四批信用体系示范城市。巩固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型县建设成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保护和发展新动能。

3.持续保障社会安全稳定。毫不松懈做好防汛救灾和地质灾害防治,切实抓好旅游安全、道路交通安全、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确保不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各类群体矛盾得到妥善处置和化解,坚决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政府债务风险和社会风险,有效维护社会大局安全稳定。

各位代表,我们将在林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定信心、勇毅前行,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奋力推新时代神农架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为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附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