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围绕落实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赋予神农架林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定位,松柏镇、新华镇、宋洛乡、下谷乡相关负责人结合实际,就贯彻林区党委要求、加快示范区建设答记者问。
问 题:松柏镇作为神农架的行政和公共服务中心,请问下一步如何通过“支点建设”与“文旅融合”双轮驱动,解决好神农架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的协同发展?(松柏镇卢家勇)
尊敬的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好!感谢大家对松柏镇的关注与支持!在全区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决策部署的关键时期,松柏镇作为林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始终以《神农架林区自然生态保护和统筹发展规划》为指引,以“支点建设”为统领,以“文旅融合”为引擎,锚定打造林区行政和公共服务中心的目标定位,统筹推进产业转型、城乡蝶变、文旅融合,努力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一、聚焦“神农五谷”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强根基
一是做优特色农业。我们将立足镇域资源优势,按照“把药材产业做强、把干果产业做大、把蔬菜产业做优、把苗林产业做特”的思路,打造优质绿色产业带。二是聚焦“神农五谷”建设。大力推广淫羊藿、天麻等中药材种植技术,扩大种植规模,提高产量与品质,擦亮松柏镇药材产业名片。实施松柏茶园提质增效项目,深度挖掘茶文化内涵,开发特色茶产品,延伸茶产业链条。三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强村公司”建设为突破口,创新“党支部 + 公司 + 农户”运营模式。通过政策扶持、资源整合,引导强村公司承接农产品加工等项目,激活农村生产要素。支持中蜂龙头企业建设智能化养殖基地,推广“蜜源植物保护 + 蜂群科学管理”技术,打造“神农百花蜜”地理标志品牌,提升特色农产品附加值。
二、深化“农文旅”融合,打造旅游名片焕活力
一是打造“红色+生态”文旅IP。以古水河红色文化旅游区为核心,整合红军标语墙、苏维埃政府旧址等红色资源,持续推进“纪念馆+情景剧”项目,开发“重走红军路”沉浸式体验项目,将红色文化与生态资源深度融合,设计“红色教育+森林康养”精品线路,打造东部地区红色文旅标杆。二是深化农文旅融合。优化古水、麻湾等精品乡村旅游线路,打造八角庙、红花朵、白莲等特色村落。支持鼓励村民发展精品民宿、乡村旅馆,丰富旅游业态。大力发展林蜂、林菌、林药等林下产业,扩大人工天麻、淫羊藿种植面积,壮大农村合作社等市场经营主体,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三是推进“体育+文旅”深度融合。以“五郎青羊”特色线路赛事为依托,持续举办“三村活动”等特色体育赛事,打造多元融合的体育旅游产品,推动体育与文旅产业协同发展,为松柏镇发展注入新活力。
三、践行“两山”理念,绘就 "城乡共美" 新画卷
一是纵深推进“清洁家园”行动。进一步转变工作思路、方式,统筹集中整治和干群共治,提升居民环保意识、理念,强化整治力度和频率,重点做好高铁站至八角庙公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大力营造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二是加强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树牢城乡建设管控的“铁规矩”,强化《规划》执行力度,增大对违法违规建设的处置力度,延续城乡建设管控联席会议机制,以零容忍态度高压惩治违建乱象。三是坚持把生态理念贯穿始终。强化党建意识,充分发挥党群服务中心功能,提升群众卫生意识和文明意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统筹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和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提升群众生活品质。
乘高铁之势 绘文旅新篇 打造全域旅游示范标杆
尊敬的媒体朋友们:
大家好!
首先,我谨代表新华镇党委、政府,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新华镇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接下来,我将从新华镇区位优势转化、旅游集散升级、景点体系重构、人员素质提升四大维度,介绍新华镇文旅融合发展思路与实践路径。
一是高铁带来的优势,提高了新华镇旅游发展标准格局
随着神农架高铁站的开通,高铁站所在地的新华镇进入重庆、武汉、郑州三大城市“两小时经济圈”,列车直达多个核心城市,日均客流量最高时达到13000人次。高铁推动了“流量经济”向“留量经济”转变。据统计,高铁开通后,新华镇2024年住宿业和餐饮业销售额对比2021年约分别增加70万元和50万元,两小时经济圈的三大核心城市旅游市场,要求新华镇文旅融合发展要有更高的标准格局。
二是资源雄厚的禀赋,提高了新华镇旅游的独特竞争力
新华镇集丰富的文化、自然资源于一体。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解放战争多名烈士长眠于此,两处清朝古建筑保存完好、一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顶塘鼓制作技艺)得到广泛传承,孝文化、农耕文化、谚语传说,代代相传,绵延至今;拥有地质大断裂的典型峡谷地貌特征,拥有典型的海拔气候优势,依托打造的秘境踪峡和神农印象项目均已动工,吸引金凤凰的梧桐树已然栽下,神农架东部旅游发展的引擎在新华镇正式点燃。
三是《规划》赋予的定位,指明了我们旅游发展的方向
结合《神农架自然生态保护和统筹发展规划》功能定位,新华镇将高标准思考谋划落实举措,形成高标准的文旅融合多维体系。
1.进一步提升神农架高铁站站前管理水平。积极配合做好高铁、高速、航空合作联动,构建“无缝对接、换乘顺畅、快进慢游”区域交通体系的优化工作。主动做好高铁站周边的的环境整治绿化美化,擦亮神农架东大门“高铁门户”。
2.进一步创新旅游集散产品矩阵。在神农印象和秘境踪峡两大景区建成前,为商务客群打造高铁站周边两小时微旅行线路。为城市白领和亲子家庭打造周末度假休闲游产品,为特定客人提供观星、观鸟、露营、徒步等旅游服务,以新华镇特色食材,如白羽乌鸡、石屋头大鸡、西沟冷水鱼等,打造美食打卡点。
3.进一步在乡村旅游上面做文章。集中力量对石屋头村进行打造,一村一点,以点带面,打造乡村旅游样板,持续打造石屋头山区梯田水田农耕景观,进一步发掘新华红色文化、孝文化、谚语故事,打造烈士纪念馆、村史馆、新华印象馆等等。持续培育石屋头村和聚龙湾小区民宿主体,打造神农山居民宿集群。进一步发掘非遗资源,尤其是美食制作技艺非遗项目(如石屋头大鸡鸡汤的制作技艺),探索非遗价值转化。
4.进一步发挥“人”的作用。神农印象和秘境踪峡两个重大旅游项目落地开工,我们干部将主动作为、提高效率、当好“店小二”,我们经营业主将强练内功,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干部与经营业主携手努力,借助两个重点旅游项目的东风,共同推动新华镇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各位朋友,有东部旅游开发战略叠加高铁站的双重优势,新华镇必将踏上高速发展的列车,我们将以“站”迎天下客,以“景”留四方人,以“情”系发展梦,奋力推进美丽新华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在这里,诚邀各位媒体朋友、业界同仁,共同见证新华镇的华丽蜕变!谢谢大家!
问题:随着松宋隧道的贯通,请问宋洛乡在后面的工作中如何抢抓机遇,推进农林旅融合,促进旅游高质量发展。
尊敬的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好!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宋洛乡发展的关心、支持与厚爱。林区新春第一会”全面吹响“树牢支点意识,抬升发展标杆,深化文旅融合,在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指引下,宋洛乡紧扣“生态优先、农旅融合”的主旋律,以“松宋”隧道通车为契机,用融合创新思维破题攻坚,持续巩固生态保护成果,深入推进农林旅融合发展,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神农架篇章贡献宋洛力量。
一、转发展思路方向,振旅游发展信心
宋洛素有“百里画廊”之美称,以原始森林、河流、峡谷景观为主要特色,古道、溪水、瀑布、山谷、吊桥,道法自然、浑然天成。我们将围绕“休闲养生胜地”定位,打造桂竹园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程两大游览区,构建4条旅游线路,专注小众群体和康养旅游市场,开发户外探险、森林康养、溯溪纳凉、低空飞行、观星经济、研学采摘、红色旅游、水上乐园8种特色休闲农旅项目。
二、稳传统农业根基,兴农旅产业优势
一是“用”科技赋能。推广使用现代化机械耕种,提高农业组织化、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完善珍稀兰科植物繁育研究中心和条子鱼智慧科普馆,让游客感受科技农业的魅力。
二是“享”农事体验。围绕“三桃”、茶叶产业发展采摘体验。围绕兰花、油菜、向日葵发展花田经济。
三是“品”乡村风味。围绕“神农五谷”建设,在“泉谷”上,积极推进冷水鱼产业提质增效扩繁,拓展休闲渔业和生态旅游,延伸产业链;在“蜜谷”上,擦亮宋洛“中蜂之乡”品牌,稳定优质中蜂数量9000群,继续培育优质蜜源,提升蜂蜜质量。通过农业观光、农事体验、农旅产品和农旅节庆活动等将特色产业布局与优势资源整合。
三、塑旅游品牌形象,绘文旅融合新篇。
一是打造品牌,凸显特色魅力。强化“旅游+”“+旅游”复合思维,落实“神农赛事”品牌擦亮行动,打造户外探险游、研学游、亲子游、近郊游等特色品牌。办好观鸟、森林康养、健康越野跑等全民赛事活动,提升宋洛旅游知名度美誉度。
二是广域营销,拓展旅游市场。充分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分享宋洛美景、美食、特色活动。把握特色节庆,策划赛事活动,打造徐家庄骑行精品线、冯家沟微徒步体验线、龙潭嘴水上赛事、八里坪高山湿地轻越野等一系列高端小众的体验活动,让更多的人感受在原始森林里挑战自我的独特魅力。
三是多措并举,促农旅高度融合。推出不同时令的特色农产品。在松柏、木鱼等游客集中地设置农产品展销摊位。搭建宋洛农产品与酒店、餐厅直通车。定期开展直播带货,介绍民俗文化,吸引观众购买农产品,真正实现以旅促农,以农惠旅。
四是夯实基础,提升服务水平。助力“神农山居”民宿产业提升三年行动,培育本土高质量高水平星级民宿,加强从业人员培训,让游客能够安心享受旅游乐趣。
五是勇于探索,打造多维消费。创新推出旅拍、轻便穿越、乡村休闲、采摘体验、慢城Citywalk等多元化消费场景,让游客在宋洛享受探秘自然且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
2025年“松宋”隧道通车在即,这条穿山越岭的希望之路,必将把宋洛这颗遗落的明珠纳入神农架全域旅游的核心版图。在此,宋洛人民诚挚邀请四方来宾、八方朋友共赴北纬31°的秘境之旅!在这里,春赏花、夏避暑、秋观景、冬玩雪,“游”浑然天成的百里画廊,“感”独具魅力的乡土风情,“品”农家地道的山野小菜,“享”新奇别样的特色农旅。
谢谢大家!
问 题:下谷坪土家族乡是湖北省十二个少数民族散居乡之一,文化底蕴丰富,请问下一步下谷乡将如何发挥非遗文化优势,为神农架加快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贡献下谷力量?(下谷乡政府副乡长张晓娟)
答: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
下谷乡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示范基地,也是神农架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构建“大文旅”格局的重要潜力股。下谷乡将持续挖潜比较优势,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为基础,加快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开发下谷特色餐饮、发展农林特色产业、塑造集镇特色风貌,加快推动“文化活态传承、产业跨界融合、乡村美学实践”,持续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为神农架服务支点建设贡献下谷力量。
一是构建“软硬兼顾”“多点支撑”的文旅产业格局。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通过“内容活化、体验重构、产业延伸”进行深度开发,以非遗展演为依托,坚持“活态传承、创新转化、赋能旅游”,更新创编下谷皮影、下谷堂戏节目,设立非遗传承工坊聚落,开发系列伴手礼,创新“前店后坊”制作、展示、销售一体化模式。推动非遗戏曲活态化、农耕农事体验化、特色小景网红化。开辟非遗特色旅游精品线路,打造农耕体验、田园观光游线路,做优非遗文化研学游和乡村农事体验游,举办非遗特色文旅活动,开展农产品采摘活动。打造特色餐饮文化,擦亮“非遗八大碗”“下谷早酒”等品牌,举办特色餐饮节。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对接太和山景区开发项目前期,推进猕猴基地提档升级,打造观鸟、写生等基地,开辟“双神线”系列精品小景,持续打造远可观景、近可采摘的板桥梯田景观带,加快形成“一主多点”的景点布局,推动“流量”变“留量”,让来宾的乡愁有处安放,让游客的期待有所承载。
二是打造“多点开花”“土洋结合”的农林产业架构。围绕“神农五谷”建设,在全区“酒、泉、蜜、药、茶”高品质农特产品矩阵中找准契机,持续推进“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计划,推动农林产业实现单品突破。提升茶叶知名度,加强与“高行”等高端茶产业公司合作,打响“下谷红”“神农单丛”“石缝茶”等品牌。精心打造“下谷腊鲍鱼”品牌,出台政策支持,稳定供应链,完善产业链。积极申报非遗或地理标志产品,突出“有机”“非遗工艺”等卖点开展宣传,提升其市场参与度和美誉度。做好生态优质本地食材特色餐饮文章,探索开发食药同源“药膳”。发展林下平菇、香菇,提升猕猴桃、金果梨等林果种植技术,扩大淫羊藿、独活等中药材种植面积。同时,坚持运用互联网思维,精准对接供需两端,深化“电商”助力,让农产品“上线”。密切与周边县市合作,推动宣传互推、市场共拓、合作供应。
三是塑造“风格统一”“精致细腻”的集镇村庄风貌。充分挖掘土家文化,运用木构、飞檐、图腾、马头墙等元素,打造依山而建、临水而居的特色民居,持续保持“双坡屋顶深出檐、木构白墙小青瓦”的风格类型。加强城乡建设规划、引导和管控,严格农村建房审批。持续深化“清洁家园”行动,加强日常卫生保洁情况监督,定期开展“优秀标兵”评选,营造人人参与、户户行动的良好氛围。引导群众用土办法、老物件、新创意,参与示范民居、最美院坝、网红庭院打造,鼓励群众以“小成本、微改造、巧心思、大提升”的思路扮靓自家庭院,宣传推广“见缝插绿、就地取景”“空地栽树、闲田种瓜”模式,让更多民居既“颜值在线”又“经济实用”,推动实现“家家有亮点、户户是风景”。